11. 学习:玻尿酸女王赵燕的发家史
创建时间 | |
---|---|
标签 |
玻尿酸女王赵燕的发家史_华熙生物科技_员工_股票
2001年赵总进军“市场很大”的玻尿酸行业,她说:“做生物科技,我觉得可能还是因为骨子里自己喜欢,因为我本身是学生物的,虽然毕业以后没有从事生物这一行,但是一旦碰上合适的机会,兴趣点就被激发起来了,和别…


第一部分:如何“翻译”一篇教科书式的“女王光环”塑造史
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,它说的每一句“好话”都像是在为接下来的“坏事”做铺垫。我们作为读者,需要学习如何“翻译”这些精心包装过的商业语言。
- 当文章说:“纵观赵燕发家史,不能忽略赵燕身上的勇气、精力、判断力和决策魄力。”
- 翻译: 这段话是为所有“不体面”的行为提供了完美的开脱。在这里,“勇气”指的是敢于将23年的合作伙伴一脚踢开的勇气;“精力”指的是能同时应对多起法律纠纷和舆论战的精力;而“判断力和决策魄力”,则是指能够精准判断出谁的利益可以被牺牲,并果断执行,例如用2亿元“判断”出可以拿走员工8.8亿的财富。
- 当文章说:“我做事永远给下家留余地。”
- 翻译: 这是最顶级的黑色幽默。这句话的出处是赵燕本人,而文章把它放在了所有“不留余地”的案例之前。她给员工留下的“余地”是在“低价卖股”和“被辞退”之间做选择;给合作伙伴许新升留下的“余地”是一场让他以“原告不适格”为由败诉的官司。这教会我们,强者的“余地”,是指为你准备好的、通往悬崖的道路。
- 当文章说:“做生物科技...因为骨子里自己喜欢...钱不是第一位,喜欢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- 翻译: 这是“人设包装”的至高境界。它成功地将一次教科书式的资本抄底(收购亏损的山东福瑞达),美化成了一次源于“热爱”的理想主义追求。这种叙事带来的“情绪价值”是巨大的:它让公众(和投资者)相信,这是一个有情怀、有理想的企业家,从而在她后续被曝出“见利忘义”时,会下意识地为她寻找理由——“她一定是有苦衷的”、“成大事者不拘小节”。
第二部分:从“学习”视角 —— 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,为观众创造“情绪价值”
这篇文章本身,就是一篇关于如何利用“信息差”和“叙事包装”来塑造公众形象、为目标受众(无论是崇拜者还是批评者)提供强烈“情绪价值”的完美教材。
- 第一课:用“英雄叙事”对冲“道德瑕疵”。
- 方法论: 文章的结构堪称经典。它先用“翻脸忘义”的案例抛出争议,但立刻用大篇幅的“海南掘金”、“豪赌CBD”、“逆转五棵松”等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来覆盖。
- 情绪价值: 这种写法,本质上是在用一个更爽、更刺激的故事,去稀释那些不光彩的细节。当读者为“23岁赚到第一桶金”、“6000万定金赌赢一个时代”而心潮澎湃时,谁还会在意那个24年没拿到分红的合伙人呢?这就像电影里的主角,只要他拯救了世界,那他过程中犯的一些小错误,似乎就可以被原谅。
- 第二课:用“宏大情怀”消解“商业原罪”。
- 方法论: 赵燕的所有商业决策,都被赋予了一个“为公”的宏大外衣。做五棵松,是为了“奥运地标”和“城市理想”;做玻尿酸,是因为“骨子里喜欢”;把公司上市,是为了给高管“压力和社会责任”。
- 情绪价值: 这种叙事,让所有追求商业利益的行为都变得“师出有名”。它为崇拜者提供了仰望的理由——“她不只是一个商人,她有情怀!”;同时也为她自己构建了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,让她在面对任何关于“贪婪”的指控时,都能心安理得。
- 第三课:用“受害者逻辑”重构“侵占事实”。
- 方法论: 面对“强制回收员工股票”的指控,华熙方面的回应是“多位员工对价格表示满意”、“(不卖的)也未受阻碍”。
- 情绪价值: 这种回应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将一个带有胁迫性的行为,重构成了一个“公平自愿”的交易,甚至暗示那些“闹事”的员工才是贪得无厌的一方,而公司反倒成了“按规则办事却被误解”的受害者。它为旁观者提供了“反转”的快感,满足了人们“事情没那么简单”的心理预期。
总结
这篇文章以一种极为高明的方式,为我们展示了“玻尿酸女王”是如何通过语言的艺术和信息的包装,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充满“芳华”的传奇人物。
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她的每一句豪言壮语背后,都站着一个被牺牲的利益相关者。而从学习和提供情绪价值的角度看,她的每一步操作,都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人设管理”和“叙事战争。她深知,在这个时代,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你让公众相信了什么样的真相。 这或许才是她能锁住800亿市值的真正秘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