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. 女王的“芳华”——一部精心包装的成功学

创建时间
标签
玻尿酸女王赵燕的发家史_华熙生物科技_员工_股票
2001年赵总进军“市场很大”的玻尿酸行业,她说:“做生物科技,我觉得可能还是因为骨子里自己喜欢,因为我本身是学生物的,虽然毕业以后没有从事生物这一行,但是一旦碰上合适的机会,兴趣点就被激发起来了,和别…
https://www.sohu.com/a/706000432_120913760

第一部分:如何翻译“女王”的语言

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值得玩味的“金句”,让我们来学习如何翻译它们。

  • 当文章说:“纵观赵燕发家史,不能忽略赵燕身上的勇气、精力、判断力和决策魄力。”
    • 翻译: 这段话是典型的“成王败寇”式叙事。在这里,“勇气”指的是敢于在规则边缘试探;“精力”指的是有能力处理多起法律纠纷的同时还能保持沉默、闷声发财;而“判断力和决策魄力”,则是指能够精准判断出谁的利益可以被牺牲,并果断采取行动,比如强制回收员工股票,或者让合作伙伴24年拿不到分红。

  • 当文章说:“我做事永远给下家留余地。”
    • 翻译: 这句话需要结合语境理解。这里的“下家”可能并不包括她的员工、创业伙伴和合作伙伴。从结果来看,她给员工留下的“余地”是在“低价卖股”和“被辞退”之间二选一;给崔广平留下的“余地”是一份据说被盗了的“分红证明”;给许新升留下的“余地”是一场让他“不适格”的官司。这确实是留了“余地”,只不过是让她自己可以随时抽身的余地。
  • 当文章说:“做生物科技,我觉得可能还是因为骨子里自己喜欢...总之钱不是第一位,喜欢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    • 翻译: 这是一句精彩的自我包装。它成功地将一次精准的商业投资,美化成了一次基于“初心”和“热爱”的理想主义行动。当一个人掌握了如何将“追求利润”包装成“追求梦想”的技巧,她就已经掌握了公众叙事的核心密码。毕竟,谁会去质疑一个“因为喜欢才去做”的人呢?这比直接说“我看到了巨大的商机”要高明得多。

第二部分:从“学习”视角 —— “虚假信息”的包装艺术

如何利用“信息差”和“叙事包装”来塑造公众形象的绝佳教材。

  • 第一课:用“传奇经历”冲淡“负面争议”。
    • 方法论: 文章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。它先用“翻脸忘义往事”引出争议,但立刻用大篇幅的“掘金史”和“地产豪赌”等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来覆盖它。当读者沉浸在“23岁闯海南”、“6000万定金赌CBD”的英雄叙事中时,最初那些关于股权纠纷的负面印象,就已经被大大削弱了。
    • 学习点: 这教会我们,控制叙事的最好方式,不是否认真相,而是用一个更宏大、更吸引人的故事去淹没它。

  • 第二课:用“宏大愿景”包装“商业动机”。
    • 方法论: 当谈及为何要做五棵松体育馆时,赵燕的理由是“谈理想、谈情怀,说要把奥运项目做成地标”;当谈及为何要上市时,她的理由是“想把公司变成公众公司,让股东和投资者来要求你”。这些都是非常高尚的、利他的动机。
    • 学习点: 永远不要只谈钱。将商业目的包裹在“社会责任”、“国家战略”、“行业发展”这些宏大叙事中,是获得官方和公众认可的最佳路径。 这不仅能提升品牌形象,还能在遇到危机时,占据道德的制高点。

  • 第三课:用“个人魅力”定义“商业行为”。
    • 方法论: 文章反复强调赵燕的个人特质:生物系出身的知识分子背景、对艺术的热爱、过人的胆识、不眠不休的工作精力。这些细节共同塑造了一个“非凡女性”的形象。
    • 学习点: 当一个人的个人魅力足够强大时,她的许多商业行为就会被合理化。公众倾向于相信,一个如此有魅力、有情怀、有魄力的“女王”,她的所作所为必然有其深意,而那些争议,可能只是“成大事者不拘小节”。这就是将个人IP与企业行为深度捆绑的威力。

总结

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商业女王的“芳华”。但透过“高级黑”的滤镜,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精于算计、善用规则、将个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的资本玩家。

从“学习”的角度看,它告诉我们,在现代商业社会,你做什么有时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你让别人相信你做了什么。 这,或许才是这位“玻尿酸女王”发家史上,最值得我们“深度解读”的一课。